10月12日,江达县波罗乡,森林消防用渡船将救援物资送达波罗乡安顿点。
10月14日,江达县波罗乡,通往波罗乡的仅有桥梁在13日显露水面。A12-A13版拍摄/新京报记者 王飞 通讯员 夏明勇 谢速飞
10月12日,金沙江堰塞湖。
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八吉村乡民们在雅迪隆山上的最终一顿饭,是牦牛肉炖洋芋。一口大锅支在火堆上,热气从中升腾而起,穿及脚踝的长裙、戴珠串的妇女们用纸碗将菜盛出,递到人们手中。地上摆着木头,人们盘腿而坐,手中拿着尖利而精美的小刀,将牛肉割下送入口中。
10月14日下午6点,远处的雪山逐步消失于夜色。两台拖拉机从山上开下来,剩下的便利面、牛奶、水被一箱箱堆到车上,帐子拆开,显露白色的骨架。拖拉机倒车,迫临一只纸箱,周围响起此伏彼起的呼声。司机刹车,纸箱没倒,一片放松的笑声。
10月11日早7时,金沙江江达县波罗乡流域产生山体滑坡,据当天昌都市网信办发布的信息,堰塞体长约5600米,高约70余米,宽约200米,水体约7840万立方米。当天波罗乡及波公村、宁巴村已成为“孤岛”,其间,波罗乡白格天然村、宁巴天然村被悉数吞没,湖上游受要挟规模已达20余公里,触及江达县岩比乡、波罗乡。
10月12日,四川、西藏两省区超越两万人已搬运至安顿点,货车、拖拉机和客车载着乡民和他们的资产前往地形更高处流亡。10月13日,应急办理部紧迫组织调拨7000顶帐子、3万件棉大衣、5万床棉被、5000张折叠床等中心救灾物资。
10月14日下午,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依照《四川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规则,决议完毕10月11日16时30分发动的IV级、10月13日18时30分发动的III级防汛应急呼应。当天晚上,金沙乡政府得到告诉吊销安顿点,组织居民回来村中。
“金沙江堵了”
10月11日早上7点多,塌方刚刚产生时,太阳还没从金沙江岸的高山中升起,秋根尼玛的手机上多了17个未接来电。他是白玉县金沙乡八吉村的村委书记,此刻刚刚起床,预备骑摩托车到邻近的工地上做工。他拨回去,是来自县委政府的指令:“金沙江堵了,快叫咱们撤离。”
八吉村坐落塌方地西藏江达县波罗乡上游27公里处,一向南流的金沙江在白玉县前打了个“V”字弯,而八吉村就在这个拐点邻近。村庄临水而建,31户人家的房子离江100米到300米不等,村子背面和彼岸都是峻峭的高山。
秋根尼玛在江边长大,幼时常在江中嬉戏,“衣服裤子都很少穿得好。”金沙江也灌溉了村中的土地,八吉村出产的洋芋在白玉县城都算有名。
可是数十米宽的江面并不总是友爱。秋根的表哥在17岁时在江中溺亡,“风险,曾经总是有事端。”旱季时,江水一向漫进家里,前些年大雨涨水,县里还紧迫要求乡民搬家。
“金沙江堵了!”他挨家挨户地敲门、喊姓名。乡民们接连动身,男人们将拖拉机和车辆开出,女人们将首饰和金钱收好,着急的人则披一件衣服便匆忙跑出门。县政府派来车辆,村中的20多名晚年人和六七个儿童都被送往县城安顿,其他人前往安顿点。
安顿点在直线间隔两公里、旅程四公里外的雅迪隆山上,那里水泥路直接通往半山上的一片缓坡,是为八吉村规划好的避险地址。一个小时之后,八吉村的20户、160个居民悉数从村中撤离。当天上午,金沙乡间挨近江边的6个村,86户,457人搬运完毕,乡政府的作业人员在挨近江边的四个地址建立水位测定点。
由乡干部、志愿者和民兵组成的救援队将物资运送上雅迪隆山,四顶一人多高的蓝色帐子在缓坡上支起来,帐子中有四张床和数床被子。在营地中心,八条木头在地上摆放成四方的形状,成为山间的暂时客厅,一旁堆起篝火,白烟从山间慢慢升起。
开赴波罗乡
当八吉村的乡民们在雅迪隆山上的缓坡处安顿下来时,在江达中队考察的西藏森林消防总队昌都支队副支队长谢速飞接到指令,此刻是10月11日早晨9点30分,队员们刚吃完早餐。
指令来自森林消防总队,内容并不杂乱:波罗乡产生山体滑坡,要求该部做好出动预备。谢速飞本年40岁,1996年入伍成为森林消防兵,至今已22年,不过在2018年武警森林消防部队划归应急办理部之前,他从未承当过这样的使命。“入伍以来我的主要使命便是森林救活,这和我之前的专业领域不同。”并且他在4月刚刚由云南总队调度至西藏,“对金沙江这一片的了解简直为零。”
队员们活跃请战,谢速飞依据专业领域挑选三名队员,森防队员向巴朗杰、通信兵杞绍海、报道员夏能预备前往事发地,对灾祸进行研究判别。“一个人坚持联络,一位担任翻译,一位担任对材料和数据进行收拾,曾经履行使命时并不需求考虑这么多。”他说。
谢速飞简要地检查地图,对河流的流向和事发当地位做断定,5分钟之后带着3位队员开一辆三菱越野指挥车前往波罗乡。“咱们一向处于实战化练兵的状况,随时待命,出动比较及时,其时需求的通讯器材,包含斗极卫星导航和一部卫星电话就在车辆上。”
天气晴朗,路况不错,谢速飞一行在50分钟后抵达波罗乡政府驻地热多村彼岸。波罗乡就在一江之隔,只需通过一座水泥桥就能抵达目的地。可是30多米宽的河面不断上涨,桥面现已被水吞没,车辆无法通行,公安和当地政府的七八辆车停在江边,几名作业人员束手无策。谢速飞向差人咨询中心区状况,可是无人能给出答案。
“假如不能渡江,我就不能抵达滑坡的中心区域,这次出动就毫无意义了。”江水平稳时,乡民的牛皮筏常漂在江中,可是此刻江面上并无船艇。当地人为消防队员们供给了两个挑选:一是溜索,需求先爬山3小时抵达溜索地,全程最少需求5小时,二是直接步行翻越外托山,大约需求4小时。
谢速飞挑选翻山。11点35分,队员们乘坐当地公安的车,跟着由公安派出的导游来到外托山脚下。
山势峻峭,中心能够看到一条大约50厘米宽的土路,“由前人走出来的山道,简直能够说没有路。”这儿的山势远比云南险恶,一边是山,另一边是山崖,荆棘滚石非常常见。
“其时咱们专心想着渡江,没想过其他,”谢速飞说。外托山海拔在3700米左右,比他在昌都的驻地高500米,他逐渐感到呼吸短促、胸闷,但并未怠慢脚步。
谢速飞和导游走在最前,三位队员紧随其后。“最前面是更风险的,总要最早测验——我是指挥员,兵龄比他们长,阅历比他们丰厚。”
下午3点30分,消防队员抵达波罗乡政府,与作业人员对接。乡干部表明,中心区姑且无人抵达,前方的路面现已被江水吞没。从江抵达白根村的直线间隔只需25公里,可是没有路,需求步行进入,自己找路,大约需求10个小时左右。
谢速飞向上级报告对接状况,得到西藏森林消防总队和北京指挥部的指令:赶快动身。“从表情上看得出来,村干部们也很着急,”并无延迟和犹疑,10分钟后,3名乡干部与队员们一人拿一瓶矿泉水,一道动身步行前往中心区。
出动救援
谢速飞部队动身的一起,上午10点,昌都支队派出另一个六人指挥小组,由支队长聂生健带队,从另一条路途开赴波罗乡进行救援。
34岁的后勤助理肖志强是六人小组的一员,他来自四川绵阳,已在西藏自治区森林消防总队执役15年。本年五月,他刚刚从日喀则大队调到了昌都支队,这次堰塞湖险情,是他在昌都榜首次履行大型使命。
下午5点半,队员们也抵达了热多村彼岸,与现已抵达的30名江达中队成员汇组成36人的救援力气。他们和谢速飞相同,遇到了相同的难题。堰塞湖水位还在持续上涨,通往波罗乡的仅有桥梁已彻底被水吞没,桥头的水文站,也已不见了踪迹。
假如不渡江,相同需求曲折数小时才干进入波罗乡,一旦呈现险情,便会耽搁救援时刻。36名队员接获指令,马上渡江。
在江达县政府作业人员的帮忙下,队员们找到了一艘简易的铁皮船,每次运送三名队员。下午6点半,36人悉数抵达波罗乡一岸。上岸之后,他们和谢速飞部队相同,步行前往25公里外的堰塞湖中心区。
晚上8点半,36人部队还没有抵达中心区,昌都市委又传来指令,堰塞湖险情加重,36名队员马上回撤,在热多村帮忙大众安顿作业。他们原路回来,在晚上11点左右再次抵达热多村。
在路上,他们碰到了江达县的一位副县长,副县长主张他们前往地形高的当地找民居暂住。但队员们决议住在山下,在呈现险情时便利救助乡民。36人部队没有再往山上走,在热多村里找到了一户藏族民居借地暂住一晚。
传统的藏族民居,一楼是放置杂物的当地,藏民们住在二楼。这一行36人当晚就挤在一楼,和衣而眠。此刻,热多村现已开端有大众打点了行装,前往地形更高处的亲朋家暂住;波罗乡榜首小学,现已分散了悉数学生。
榜首条塌方视频
当36人的救援力气曲折过江时,谢速飞和队员们现已在山路上攀登了两个小时。山势峻峭,挨近60度,山间连狭隘的土路都没有,只能从植被稀少的当地穿行。高原的大太阳打在身上,非常酷热。
从早餐之后,队员们还没吃过饭,“其时的膂力耗费现已很大了,但平常的练习强度也并不弱,要求急行军3天75公里,其时着急,就更感不到累。”从分队动身前,队员们每人带了两块半个巴掌大的紧缩干粮,一共八块,这是7个人一路一切的物资,路上真实太累,就停下来,吃口干粮、喝口水,持续动身。“这对森林消防队员来说是常态,咱们常常需求翻山越岭,就需求轻装上阵,每次动身都是带两块干粮。”
路途要依托自己探索,乡干部们有时能从电线杆等旧设备中辨认出大约方位,谢速飞则侧耳听着模糊传来的金沙江的水声。判别方位,这也是森林消防队员的根本练习之一,“我只需知道事端中心区的大致方位,顺着江的方向行进就行。”遇到岔路口,队员们便停下稍作休整,谢速飞带着乡干部向前方行走作探查,判别方向是否精确。
做森林防火二十多年的谢速飞对大山有亲近感,而这儿山间茂盛的混交林植与云南类似,让他想起曩昔在云南的阅历。十几年前,他任中队指导员时曾翻越山林赶往火场,步行十几个小时。“他们都说自己不累,我说你们还年青,我很累,让我再年青10岁,我就跟你们都相同了。”一行的除了23岁的夏能有三年兵龄外,别的两位兵士是别离入伍8年、9年的老兵。
为了举动快捷,队员们在动身前并未装上救援服的保暖内胆,但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中并不觉得冰冷,救援衣被汗水打透。途中通过小溪,无法绕行,他们就挽着手蹚水曩昔,膝盖以下鞋裤湿透,却并无感觉。脚下植物盘亘,一路跌跌绊绊,跌倒擦伤都是常事。抵达中心区之后,咱们才发现夏能走路的姿态有些不对劲,待脱下鞋来,才发现右脚的左右两头都磨破了,“他一路上衰败在后面,一个字也没提过。”谢速飞说。
下午6点多,太阳从山间慢慢落下,气温骤降,但浑身汗湿的队员们却不觉冰冷。乡干部们有些膂力不支,却一向坚持跟从。
路变得更不好走了,咱们只能依托手机和两把手电筒,一次只开一把手电和两部手机。林地茂盛,光线只能照到三五步远。谢速飞侧耳听江声,向着中心区的方位挨近。
晚上9点半,行程过半,7个人吃完每人一块的紧缩干粮,将最终一份剥开,每人掰了拇指大的一块。
夜里12点多,一行人登上山顶。气温在零下10度左右,脚下现已结冰,湿透的衣服经山风一吹,更是冷得彻骨。此刻正是阴历月初,月明星稀,周边简直没有亮光,谢速飞昂首望天:“咱们多好,还能站在山顶上欣赏一下星空。”
跳过山顶,下行的路愈加困难。路面结冰,山势峻峭,消防队员和乡干部们排成一字型,穿插排开,互相照顾。
前往堰塞体地点的白根村前,村干部将远处的宁巴村指给谢速飞看。乡民现已被转往安顿点,远处简直没有灯火,只能遥遥看到几盏宣布白色亮光的太阳能路灯。队员们并未前往村中歇息,持续前行。
清晨2点钟,队员们抵达堰塞体邻近。队员们收集了当地的地理坐标,借着有限的光线,能看到路面50厘米的裂缝,而持续不断的塌方声从远处传来。通信员翻开设备,谢速飞将现场观察到的状况报告给上级。塌方产生19小时后,中心区的实地材料总算传至指挥部。
5点钟作业完成后,村干部带着队员们来到数百米外的一间寺庙中歇脚避风。此刻谢速飞才发觉鞋裤湿透,凉气从脚下一向蔓上来。一个小时后,天色蒙蒙亮,谢速飞又回到中心区。借着晨光,他找到一处视界开阔的当地,拍下榜首条俯视堰塞湖的视频,并将现场状况奉告指挥部:事发地山体两头小面积塌方仍在持续,水位仍在上涨,江水已悉数切断,塌方呈扇形,中心土石量很大。开端目测,水体约在1亿立方米以上。
安顿大众
与此一起,另一支救援队开端帮忙热多村居民分散。波罗乡政府在距热多村六公里的当地拓荒了安顿点。安顿点地形较高,距金沙江面直线间隔有三四公里。
热多村的藏民们大多有摩托、拖拉机或小汽车等交通工具,救援队员们要做的,是帮忙居民搬运行李,赶快让居民前往安顿点。
热多村的藏民们人心惶惶,想把家里的资产尽可能多地带走。肖志强体现出了了解:“我家也是乡村出来的,知道农人们不容易,走的时分想把东西都带走。”他不明白藏语,和藏民们只能通过手势和目光沟通。
江达县政府牵头的堰塞湖抢险指挥部就驻扎在热多村对面的波罗寺办理委员会,自治区气候、通讯部分也在此帮忙。由特警、消防部分和解放军组成的救援力气,在指挥部外建立了帐子,等候指令。
从12日开端,粮食和水、棉被等物资,源源不断地从这儿运往江彼岸。县政府从一个建筑工地上找到了一艘小型轮船,又调来一辆吊车,将物资通过吊车吊到船上,再运往江彼岸。救援队在江彼岸接到救援物资,再运往安顿点。
当晚6点,热多村的58户居民、若干家商户,现已悉数安全抵达安顿点。乡政府现已搭好了帐子,预备好了粮食和发电机。
到12日,西藏昌都市坐落金沙江堰塞湖周边的江达县、贡觉县、芒康县3县10个乡共13637人紧迫搬运安顿;处于堰塞湖下流的四川甘孜州白玉、巴塘、得荣3县17个城镇51个村10367人紧迫搬运安顿。
12日晚,堰塞湖湖水从拢口天然溢出之后,波罗乡邻近的水位抵达最高点。此刻救援队仍在安顿点建立救灾帐子,第二天上午,他们下山接应救援物资时,才才智到昨夜水位有多高。
“派出地点乡政府一楼,都被淹掉了。”肖志强想起其时的一片狼藉,仍是心有余悸。据他们估量,12日晚水位最高时,已超出热多村主干道两米左右。“路旁边随处可见漂浮物,两头路基损毁也很严重。”肖志强不敢幻想,假如水位在当晚持续上涨,会对热多村形成怎样的损伤。
谢速飞部队和救援队,每隔两三个小时都会通一次卫星电话,通报堰塞湖的最新状况。13日清晨,堰塞湖水位开端下降,救援队知道音讯后并没有松懈,在他们看来,“险情还远远没有免除。”他们持续帮忙运送救援物资,并帮忙波罗乡政府在安顿点帮忙乡民。
10月13日早上,金沙江堰塞体被大幅冲开,下流叶巴滩电站流量达7700立方。堰塞湖坝上的水位从早晨7到9点一共下降了7.96米,通往波罗乡的桥梁现已显露水面。晚上,波罗乡的安顿点下起了冰雹。冰雹噼里啪啦地打在帐子上,肖志强看了看里边的乡民,没有人感到紧张。
10月14日下午,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依照《四川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规则,决议完毕10月11日16时30分发动的IV级、10月13日18时30分发动的III级防汛应急呼应。当天晚上,金沙乡政府得到告诉吊销安顿点,组织居民回来村中。
10月15日,通过接连奋战,西藏自治区公路局昌都公路分局施工人员修通了卡贡乡至波罗乡8公里可通行大型车辆的便道,这将为大批救灾物资运往灾区、保证受灾大众过冬供给保证。
谢速飞仍在中心区中,帮忙当地居民搬运撤离。他的身上还穿戴榜首天爬山时的救援服。
新京报记者 庞礴 党元悦 刘壹昭 通讯员 陈维奇